網絡平臺涌現大量培訓課程,有賣家靠賣課進賬數十萬元
DeepSeek付費課熱銷,真有料還是割韭菜?
AI每出一個爆款就誕生一群“名師”,知識付費行業亟待立規矩
隨著AI工具DeepSeek成為科技圈頂流,與之相關的付費課程也在網絡上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其中,不乏一些付費課程和社群獲得了好評,但也有很多課程純粹是在蹭流量、割韭菜。專家表示,知識付費行業亟待立規矩,平臺應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和誠信檔案。
“DeepSeek保姆級教程”“如何靠DeepSeek高效賺錢”“教你用DeepSeek玩轉電商運營”……新年伊始,隨著AI工具DeepSeek成為科技圈頂流,與之相關的付費課程也在網絡上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然而,《工人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精美包裝之下,課程質量參差不齊。例如,有的博主將公開免費資料吹噓為“獨家教程”,還有賣家玩的是“換湯不換藥”的把戲,將此前ChatGPT課程改個名字就上架。交了學費后,一位網友吐槽稱“學這個課還不如直接問DeepSeek”。
面對泛濫的付費課,我們該如何辨別其價值?普通人需要付費學習DeepSeek嗎?
付費培訓課熱潮涌動
2月12日,記者在某知識付費APP看到,占據暢銷周榜榜首的是一個分享DeepSeek副業技能的社群。支付50元加入該社群后,記者發現,群主會定期發布主題課程,例如“用AI數字人制作口播短視頻”“用見證DeepSeek一鍵生成PPT”等,此外還配套微信群和直播答疑。截至當天,該社群付費成員已突破6000人,這意味著社群發起人已進賬30余萬元。
記者發現,在上述知識付費APP中,與DeepSeek相關的社群多達數百個,入群價格從十幾元到300多元不等。課程方向主要包含三大類,第一類是教授最基礎的DeepSeek操作方法,第二類是講述DeepSeek在具體場景下的使用技巧,第三類是教授DeepSeek本地部署方法,并邀請AI從業者現身說法。
除了知識付費APP,DeepSeek付費課在社交平臺和二手交易網站上也頗為火爆。在某社交平臺上,記者輸入“DeepSeek課程”進行搜索,發現相關話題瀏覽量超過800萬。奇怪的是,很多賬號以分享生活為主,發布的與AI相關的帖子,基本都是在售賣DeepSeek課程。
一名自稱AI從業者的博主在帖子中表示,只要加入交流群,便可免費獲得DeepSeek保姆級攻略。短短十幾天,就吸引了200多人入群。而記者在進群后發現,群內僅能免費瀏覽《DeepSeek安裝教程》《高質量AI提示詞》兩份文件,其他資料都需要付費解鎖。
“每當有新技術概念爆火,總會伴隨一波付費培訓課程的熱潮。”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攻防共享空間對抗研究所所長閆懷志分析稱,這一方面體現出市場對新技術知識的渴求,另一方面也是部分培訓機構和個人利用信息差賺快錢的現實反映。DeepSeek付費課程的熱銷,本質上是一種“賣鏟人經濟”,即在新技術熱潮中,向掘金者售賣工具的群體往往獲利更直接。
“獨家秘籍”實為公開資料
“未來只有AI這一條路”“普通人逆天改命的最后機會”“AI取代不了人,但不會AI的人將被會AI的人取代”……在推銷課程之前,一些賣家往往會分享幾個成功變現的事例,諸如“寶媽用DeepSeek生產視頻腳本一單賺30元”等。
然而,參加這類培訓真能“逆天改命”嗎?記共享會議室者發現,不乏一些付費課程和社群獲得了好評,但也有很多課程純粹是在蹭流量、割韭菜。例如,一份《DeepSeek實操教程》售價25元,其中卻摻雜著大量與Sora、ChatGPT等其他AI工具相關的內容,評論區有人表示“完全是大雜燴”。
為了招攬學員,有的賣家宣稱有“內部資料”,實際上卻經不起推敲。在一個入群費用為128元的社群中,記者注意到,所謂的“獨家秘籍”,實為各大證券公司的公開研報。此外,一份來自清華大學的《DeepSeek:從入門到精通》近日在網上熱銷,一位博主開價29.9元,共有70余人下單。而經過查證,這份手冊來源于清華大學一次免費線上講座的PPT。
北京盈善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清鑫對記者表示,一些賣家夸大AI技術對傳統職業的沖擊,利用人們對新技術的“本領恐慌”,誘導用戶購買培訓課程,而其課程又缺乏深度和實用性,甚至存在虛假宣傳、夸大效果的情況,這種行為不僅誤導了消費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不利于公眾正確、理性地看待AI技術。
知識付費行業亟待立規矩
在閆懷志看來,普通用戶無需付費學習DeepSeek的基礎使用。“DeepSeek的設計初衷就是降低技術門檻,讓用戶通過自然語言與之交流。如果想深入了解,DeepSeek的官方文教學檔就是很好的學習資源,其中詳細介紹了產品的使用方法和技術原理。而對于專業用戶(如開發者、企業)而言,若需本地或云端部署模型,則有必要學習相關技術教程。”閆懷志表示。
近年來,從ChatGPT到Sor瑜伽教室a、再到Deepseek,幾乎每出現一個爆款產品,割韭教學場地菜的“AI名師”都緊隨其后。這暴露出知識付費行業的不規范,亟待監管部門為之立規矩。
對于知識付費這一新業態,張清鑫認為,監管部門需進一步明確其準入門檻與違規懲處措施,加大日常執法力度,定期抽檢平臺運營情況,及時制止違法經營行為,查處虛假廣告和引人誤解的宣傳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平臺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盡到法律義務和社會責任。”閆懷志建議,平臺應當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要求授課主體提交講師資質等材料,并從課程內容的真實性、專業性、實用性等多個維度進行審查,從而為消費者“排雷”;應重視用戶評價和反饋,對于差評較多或存在爭議的課程進行調查核實,并及時向用戶公示處理結果。此外,還應建立誠信檔案,對于誠信良好的課程賬號給予流量扶持,對于失信者進行限制或清退處理。
張清鑫提示消費者,購課之前要仔細比對,避免沖動消費,如若在購課之后發現存在貨不對板的情形,應注意保存宣傳資料、購買憑證、線上培訓錄屏、與客服的溝通記錄等,以便在維權時能夠提供有力的證據。(記者 陳曦)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