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熊熊篝火,火花綻放在夏夜,身著多彩服飾的少數民族群眾與游客手拉手跳起舞。近日,在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舉辦的火把節活動上,火光映照著每一張洋溢著笑容的臉龐。從鄉鎮到村寨,從山頂到河邊,隆林成了歌舞的海洋,歡歌笑語隨著裙擺、火苗迎風飄蕩。
隆林地處滇、黔、桂三省(區)交界,是中國僅有的兩個各族自治縣之一。這里聚居著苗、彝、仡佬、壯、漢5個民族,隆林境內民族風情多樣,被譽為“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
火把節這天,彝寨長老把竹子編成的布谷鳥放在高高的竹竿頂上,在彝家男女老少的護送下,送到寨中最高的山頂,大家共同歡唱送布谷鳥歌,希望布谷鳥來年再到彝寨來。
送走布谷鳥,彝族同胞唱歌、跳舞,打磨秋、抹黑臉,開始歡度節日。在今年的火把節活動中,當地除了傳統儀式體驗外,還舉行了多民族服裝表演、篝火晚會、花車巡游等活動,各民族同胞紛紛穿上節日盛裝。
“無論是哪個民族的節日,我們的慶祝活動都會邀請各民族同胞一起參與。”隆林各族自治縣九宮格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時租場地游局藝術股負責人吳朝江說,通過開展節慶活動,不僅展現了各族文化,也能增進各族群眾之間的交往交流。
頭戴黑帽、頸佩銀飾、身著黑紅相間的長裙,剛結束“火把節”文藝演出的楊女士難掩喜悅:“我和愛人都來自苗族,他是隆林中學的音樂老師,平日里會教孩子們苗族歌曲,我們這次表演的曲目就是他寫的,我們一家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傳承民族文化。”
近年來,隆林在全縣廣泛建立民族非遺傳承基地,各鄉鎮、學校已建立傳習基地23個。同時,持續推動“非遺進校園”活動,目前已在百色市大、中、小學及幼兒園組織了50余次山歌、舞蹈、器樂、手工技藝體驗等活動。
“民族文化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耳熟能詳的《趕圩歸來啊哩哩》反映的就是隆林的鄉村生活場景。碰上趕圩日,街上會擺滿竹簍、中藥材、蔬菜瓜果、民族服飾等商品。”隆林各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副館長王佳玉說。
記者看到,不教學僅是節慶和表演場合,在隆林隨處可見身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居民和游客。黃德君是一名大三學生,趁著暑假來隆林旅游。“雖然我是漢族,但來到隆林就迫不及待穿上當地的民族服飾。看著這些花紋,能感受到少數民族獨特的審美和文化。”她指著肩袖的細密花紋說。
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為當地文時租空間旅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而獨特的人文歷史,也讓隆林成為遠山之中的民族文化秘境。
距離隆林縣城不遠的德峨鎮田壩村張家寨,在幽溪密林之間,黑瓦黃墻的房屋分布錯落有致。張家寨始建于明末清初,坐落于海拔1600多米的青山石壁之上,房屋依山而建,均為竹木結構的平房與吊腳樓,古樸典雅。因其獨特的民族建筑風貌,廣西藝術學院將此地作為創作基地。
近年來,隨著旅游產業的興旺,游客可在德峨鎮逛茶山、做蠟染、品茶香、舂糍粑,體驗苗寨生活,尋找大山村寨里的幽靜平和。
苗族跳坡節、彝族火把節、仡佬族拜樹節、壯族歌會習俗、漢小樹屋族袍湯節,聚居著5個民族的隆林將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習俗傳承至今。跳坡節時爬坡桿聚會、跳蘆笙舞,火把節時打磨秋、抹黑臉,拜樹節時祭山神、植樹造林講座,歌會時趕歌圩、1對1教學唱山歌,袍湯節時釀米酒、打糍粑……隆林的一年四季都熱鬧蓬勃。
通過舉辦節慶活動,隆林的旅游日益火爆。2023年,隆林全年游客人次達171.59萬人,同比增長138.4%,旅游消費18.59億元。“隆林歡迎八方來客,一同感受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 隆林各族自治縣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羅燎原說。
不同民族的男女老少在篝火旁齊舞共唱,身著各色民族服飾來來往往,老人們圍坐著講述古老的傳說,年輕人吹著蘆笙跳著舞,共同祈望風調雨順、平安順遂。這愿望不單屬于大山深處的少數民族,更屬于每一個生活在別處的“山外人”。
(記者李歡)新華社南寧電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