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濤】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思之有得——郭甜心聊包養網沫若的荀子研討平議

作者:

分類:

持之有故,言包養網站之成理,思之有得——郭沫若的荀子研討平議

作者:姚海濤(青島城市學院)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原載 《郭沫若學刊》2023年第3期  

 

摘  要:郭沫若荀子研討散落于其20世紀30、40年月的多篇作品之中,涉荀研討持續時間長,對荀子堅持了一以貫之的較高關注度,產出結果豐碩,屬平易近國荀子研討的高深之作,極富思惟史研討特點。他在涉荀研討中秉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深化了荀子儒家學派歸屬的認知,準確掌握了荀子思惟特點與為文風格。他以公允客觀的態度指出了抑荀揚孟與抑孟揚荀這兩種立場均不成取,獨具慧眼地看到荀子最有特點的一項學說是性惡說,并在宋子與荀子關系上提出了新觀點。郭沫若荀子研討進修之以道,多自得之見,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對當今荀子研討具有諸多學術啟迪。如對于弓荀學派中的子弓是何人,《呂氏年齡》與荀子的關系以及荀子與科學的關系等多個論題均有啟發。平議郭沫若荀子研討,無論是對于客觀評價郭沫若的先秦思惟史研討,還是對于啟迪當代荀子研討,都有必定學術價值。      

 

關鍵詞:郭沫若;荀子研討;平議;

 

 

引言

 

集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于一身的郭沫若在諸多學術領域作出了凸起貢獻。若以學科分類細化的視角觀之,郭沫若的研討領域很是廣泛,學術研討廣博而多產。而若以學科壁壘不斷消解,包養條件穿插學科日益興起的視角觀之,郭沫若的研討范式又有前瞻性意義,屬于穿插學科研討范式的晚期探路者。當今學界荀子研討已然成為“顯學”,成為一學術研討重鎮。郭沫若對荀子有相當高深的研討,是近代荀子研討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郭沫若荀子研討重要集中于20世紀30、40年月,具有顯明的時代特點與鮮明的個人顏色。其研討結果采用白話文的表達方法,與有些平易近國學人猛攻白話文的寫作方法有著極年夜分歧。這體現了郭沫若對學術表達的態度。從情勢上看,郭沫若荀子研討不像其他平易近國學人如陶師承(《荀子研討》1926)、陳登元(《荀子哲學》1928)、熊公哲(《荀卿學案》1931)、余家菊(《荀子教導學說》1935)、楊年夜膺(《荀子學說研討》1936)、楊筠如(《荀子研討》1937)、劉子靜(《荀子哲學綱要》1938)、王恩洋(《荀子學案》1945)等人那樣有較年夜部頭的研荀專著,而是將荀子研討鋪展于先秦諸子及先秦史的相關研討之中,僅有《荀子的批評》屬集中、系統之作。    

 

郭沫若的荀子研討進修以道,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多自得之見,創獲了平易包養軟體近國荀子研討的一流結果。學界對此雖已有所關注,有對郭沫若荀子研討進行再研討的個別結果,但這些結果有的雖大批稱引其觀點,而未能提醒背后的理論邏輯;有的則沒有將其貢獻給予適當評價,也未包養網VIP能將其荀學研討之意義表揚出來。故此一課題,依然有待進一個步驟深刻研討。職是之故,郭沫若的研荀結果仍有進一個步驟發掘之潛力。思慮并梳理這些結果背后的研討范式、深摯意蘊,則能夠給予研討者以意想不到的啟迪。

 

一、荀子研討的總體概況

 

(一)涉荀研討持續時間長,結果豐碩

 

古人一提到郭沫若的荀子研討,立刻想到那部蜚聲學界的先秦學術思惟史論集《十批評書》,而《荀子的批評》長文便位列此中。此文完成于1944年10月31日。毫無疑問,這篇文章凝結了郭沫若荀子研討之精煉,是其荀子研討的最主要結果。需求留意的是,此文遠非郭沫若荀子研討的所有的。按時間線索來梳理,郭沫若的涉荀研討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3月10日寫成的《之制作時代》一文[①]。此后在1935年12月23日寫成的《先秦天道觀之進展》,1943年8月29日寫成的《秦楚之際的儒者》,1943年10月3日寫成的《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評》,1944年8月29日寫成的《宋钘尹文遺著考》,1944年2月20日寫成的《青銅時代•后記》,1944年9月11日寫成的《儒家八派的批評》等諸多作品皆有荀子研討相關內容。正因之前有大批的涉荀研討積累,所以當郭沫若寫《荀子的批評》的時候天然得心應手,從10月15日開始到31日僅用了16天就順利完成了這篇2萬余字的長文。在《荀子的批評》一文寫成后,郭沫若的涉荀研討仍在繼續。如在1945年1月寫成的《名辯思潮的批評》中的第九部門專列“荀子”以展開荀子名學的論述。

 

郭沫若荀子研討程度很高,以致于有名歷史學家楊寬在1978年編寫的《先秦史講義》[②]第四章《封建軌制確立的戰國》之第三節《封建經濟的發展與文明的繁榮》下的第三部門《荀況與新儒家》中大批應用其1944年的研討結果。茲引如下:“可稱得上是先秦諸子中的最后一位年夜師。荀子不僅集了儒家的年夜成,並且還集了包養app百家的年夜成,他把百家的學說差未幾都融會貫通了,他實際上可算是雜家的祖宗。先秦諸子幾乎沒有一字[③]不經過他的批評,老子、莊子、申子、慎子、環淵、鄧析、墨翟等等,他說他們的理論都有所偏蔽。就連儒者自己,如對于子張氏、子夏氏、子游氏的后學都斥為‘賤儒’或‘陋儒’,對于子思、孟子則更不吝痛加斥罵。他只恭維孔子和子弓,他很能夠是子弓的私淑門生。”[④]熟習郭沫若《荀子的批評》一文的讀者,一看便知其來源出處。以明天學術研討標準觀之,這段甚至達到了“抄襲”的水平,因其為授課講義而非專著,故不成這般苛求。由此足見,楊寬對郭沫若荀子研討的贊賞,要否則決不會這般年夜段援用。由此亦足見,郭沫包養網推薦若荀子研討之程度,確實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郭沫若的荀子研討跨越了20世紀的30、40年月,成為其先秦思惟史研討的重鎮。郭沫若是在研討先秦思惟史過程中逐漸投射到荀子研討,并從巨大而系統的思惟史視角往關注、懂得荀子,在細化研討過程中慢慢構成了相關理論結果。而這種研討思緒與方式構成了郭沫若荀學研討的主要范式,促進了其研討既寬廣廣博又精辟精深的特點。

 

(二)涉荀研討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

 

學術批評根植于時代舞臺。平易近國時期的學術因有了較多的外來文明借鏡,所以對傳統文明有了分歧以往的態度。郭沫若荀子研討若從時代佈景上看,科學與平易近主已經成為當時進步知識分子權衡事物、研討課題的主要標準。從《十批評書》的題目可以看出,郭沫若學術研討的重要態度是批評。批評是學術研討的主要利器,但批評不是全盤否認,不是批倒斗臭,而是標識出了學術檢視特有的氣質。郭沫若荀子研討有著鮮明的立場與方式。從其對諸子的批評中,可以看到基礎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所以否科學、平易近主,能否合適進化論,能否反人道等具體標準來客觀衡定研討對象。郭沫若舉著批評的年夜旗,以“公正的批評人”視角,以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展開了其包含荀子研討在內的先秦思惟史研討。

 

郭沫若荀子研討的立場從其先秦儒家研討可窺豹一斑。他開宗明義地說:“我所采取的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在這個立場上我仿佛抬舉了先秦儒家,因此也就有人讀了我的書而年夜為儒家扶輪的,那可不是我的本意。先秦儒家在歷史發展中曾經起過進步的感化是事實,但它的感化老早變質,它的時代也老早過往了。這和爬蟲時代一往不復返的一樣,我們明天雖然在研討恐龍,愛護恐龍的骨化石,甚至有時頌揚它的龐年夜,但有誰會盼望恐龍夫子再來作一次生物界的主人呢?”[⑤]在郭沫若看來,時乎時乎不再來,過往的歷史終究屬于過往,復古思惟要不得,翻歷史舊案與開歷史倒車一樣不成取。從思惟進化的角度對先秦儒家(包含荀子)進行研討,恰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    

 

郭沫若對先秦儒家的認知立場確實曾遭到學術界的某些誤解,以致于他要專門作一番解釋。如郭沫若曾回應杜國庠認為他“有點袒護儒家”時說,“假設要說我有點袒護孔子,我倒可以承認”。[⑥]而早在1923年他在japan(日本)《朝日新聞》新年特號上曾發文稱“我在這里廣告,我們崇敬孔子。說我們時代錯誤的人們,那也由他們罷,我們還是崇敬孔子——可是決不成與自覺地賞玩古董的那種心思狀態同論。”[⑦]這不僅不是一種袒護,實在是一種客觀平允、實事求是地對孔子的博學多能、圓滿人格、高明樂感,以及個性之深度與廣度諸方面所下的綜合判斷。由此,郭沫若得出了孔子屬康德與歌德式的天賦的結論。

 

(三)準確掌握荀子思惟特點與為文風格

 

根據本身的研討,郭沫若認為荀子是“富于獨創性的人”[⑧]。從總體來看,荀子思惟至多具有兩年夜特點:一是批評性,二是熔鑄性。[⑨]荀子批評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批評魏國、齊國、秦國兵制,批評儒門內部的子張氏、子夏氏、子游氏后學,批評思孟學派等,其批評的一面表現的淋漓盡致。同時,由于荀子長期處于百家爭鳴的中間稷下學宮,使其思惟具有熔鑄眾家的理論特點。對此,郭沫如有著深入的認識。他認為,荀子受諸子百家的影響不過乎三個層面,“或許是正面的接收與發展,或許是背面的攻擊與對立,或許是綜合的統一與衍變。”[⑩]正面、背面與綜合這一經典歸納綜合,既可體現出荀子思惟批評與熔鑄的特點,同時,也能從中看到郭沫若所采用的恰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方式。正因為荀子思惟所具有的批評與熔鑄性,使郭沫若得出了荀子是“雜家的祖宗”這一值得商議的結論。

 

與此同時,郭沫若對荀子思惟的徼向性掌握的異常精準:“沒有把他(引者注:荀子)的氣力用在這形而上的方面往馳騁,並且是有點反對向這方面往馳騁的。”[11]荀子屬于經驗論哲學家,其不喜作形而上的思慮,而是逗留在功用實利層面作一現實建構。批評熔鑄決非目標。荀子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為了熔鑄而熔鑄,真正目標是為當時的混亂社會開出藥方,療治時代危局,救平易近于水火,解平易近于倒懸。    

 

作為文學家,郭沫若將荀子文章的宏富與渾厚拈出,并由此提出了先秦散文的“四年夜臺柱”的著名論點。他說:“孟文的鋒利,莊文的恣肆,荀文的渾厚,韓文的陡峭,單拿文章來講,實在是各有所長。”[12]關于荀子的行文風格,郭沫若以“渾厚”一詞點評之,評論精當。若以人物品性論,渾厚普通指敦樸忠誠、本性純樸。若以藝術風格論,渾厚普通指樸實無華、厚重深邃深摯。藝術風格上的深摯,指的是不賣弄技能,以敦樸樸實之筆,為真知卓見之文。荀子既不像孟子那樣言辭鋒利,有在氣勢上辯駁對手之意,又不像莊子那樣汪洋恣肆,擅長潤色故事,也不像韓非子那樣尖刻陡峭,一切以君主為尊,而是擅長以批評之眼、邏輯之思、渾厚之筆來說理。荀子以獨特的文章表達,批評那個時代,熔鑄時代思惟,極富邏輯氣力和現實氣力。郭沫若對荀子的思惟與為文風格的把捉很是到位,而先秦散文四年夜臺柱的歸納綜合很是恰當且出色,遂成不刊之論。

 

二、荀子研討的具體創見

 

郭沫若的荀子研討在具體認知層面有不少出色獨到之處。如在荀子的學派歸屬方面有了新觀點,在孟荀關系上有了新見解,在人道論上有了新解讀,在荀子與宋子關系上有了新開拓。

 

(一)荀子的學派歸屬

 

在明天的學者眼中,郭沫若似乎是持荀子雜家說的代表者。其實這是一種誤讀。郭沫若認為,“荀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后一位年包養心得夜師,他不僅集了儒家的年夜成,並且可以說是集了百家的年夜成的。”又說,“但公平地說來,他實在可以稱為雜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學說差未幾都融匯貫通了。先秦諸子幾乎沒有一家沒有經過他的批評。”[13]在這里,郭沫若似乎將荀子的學派歸屬為雜家,實則否則。郭沫若將荀子置于諸子百家的視角來看,指出了荀子的“駁雜”,認為他是“最后一位年夜師”,“集了百家的年夜成”等,這一系列說法基礎成為學術定論。應該說,郭沫若將荀子的學派歸屬為“雜家的祖宗”,厘清了雜家之源流。而此說法對于認知真正的雜家《呂氏年齡》與荀子間的關系,則有相當年夜的啟發。因后文將述及,茲不論。

 

要清楚郭沫若對荀子學派歸屬的真實態度,則要將其相關論述綜合起來看,方能得知。如在1944年8月1日寫的《孔墨的批評》一文中,在作者注中他以細密的歷史思維,以對葉公的態度為例,從歷史的隱含信息中以小見年夜,認為荀子《非相篇》很恭維葉公,認為其“誅白公,定楚國”,故“仁義功名善于后世”。所以,“儒家到荀子,已經早把立場改變了。”[14]《稷下黃老學派的批評》一文在講到稷下學士派別時,將孟子與荀子歸為儒家。在晚于《荀子的批評》一文的《名辯思潮的批評》中則將孔孟荀并稱,亦將荀子視為儒家。郭沫若包養價格以國民立場為標準,指出,“我之所以比較推重孔子和孟軻,是因為他們的思惟在各家中是比較富于國民本位的顏色。荀子已經漸從這種中間思惟脫離,但還沒有達到后代儒者那樣下賤無恥的田地。”[15]荀子依然被郭沫若視為與孔孟一貫而下的儒者。可以明顯地看到,郭沫若認為荀子與孔孟分歧,是儒家的新進展,只是由于其接收諸子思惟顯得駁雜了些,立場與傳統儒家比擬有所改變罷了。將荀子的學派歸屬于儒家的觀點合適歷史事實,合適荀子思惟本相。而對荀子思惟駁雜的見解則進一個步驟深化了對荀子的多元認知。    

 

(二)抑荀揚孟與抑孟揚荀:均不成取

 

抑荀揚孟與抑孟揚荀是自荀子思惟問世以來的兩股彼此交織的思惟潮水,在分歧的歷史時期有著起落沉浮的表征。在漫長的現代歷史中,社會的基礎面是抑荀揚孟,而到了近代以后,抑孟揚荀的風氣漸起,郭沫若對此頗不以為然,認為當以“還他個本來臉孔”才好。

 

郭沫若將孟荀在對比之中立論,更能見得清楚,更能凸顯其平允的學術態度。從進步與守舊的視角來看,“荀子后起,天然有他加倍光輝的一面”[16],如荀子法后王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等。從階級立場看,孔孟是國民本位,而墨子屬帝王本位。荀子由于遭到墨家與道家的影響而在階級立場上傾向于帝王本位、貴族本位而未脫往舊時代的顏色。以唯心與唯物的觀點來看,孟子性善說屬唯心論,而荀子性惡屬唯物論。與此同時,郭沫若承認,孟荀有著諸多類似之處,如荀子法后王與孟子法先王并無最基礎區別,他們同包養網心得樣重視學習與教導,而強調后天學習和環境之于人成長的感化,是荀子學說中“極有光輝的處所”。

 

在郭沫若看來,荀子的儒家立場與孔子比擬已經有了不少改變,但就以誰能代表儒家而論,孟子與荀子均是儒家之時代進展,所以抑荀揚孟與抑孟揚荀均有所偏頗,故皆不成取。

 

(二)人道論:最有特點的一項學說

 

在郭沫若開展荀子研討的年月,還沒有發展出明天學界花樣單一的荀子人道論觀點。彼時,性惡論還是荀子人道論的定論。荀子性惡之說在當今學界已經發展出了眾多詮釋,如性惡非荀子之說乃其后學之說,性惡實為無善惡或可善惡論者,性惡乃為性樸論者,性惡乃為弱性善等等,紛歧而足。而這遠非郭沫若所能逆料。    

 

郭沫若認為,性惡論是荀子最有特點的一項學說。但他認為荀子對人道惡的論證不克不及成立。他從心理根據角度認為荀子的性惡論違背天然事實,從心思論證角度,認為此說過于單薄,是“缺少道理性的假說”。同時,郭沫若還指出了荀子性惡與心善之間的牴觸之處。但他又說,“性惡說之在荀子只是一種好勝的強辭,和他的心思說、教導說,都沒有必定的有機的聯系。”[17]此一說法,學界已多不取,認為這是荀子感染上諸子爭鳴辯論習氣之表現,屬“好勝的強辯”,也非本日學界年夜多數所能認同。但郭沫若指出性惡與心善間的牴觸已經成為本日啟發學界“性惡心善說”的來源。當今已經有荀子研討者對此進行了較為充足的闡發。

 

(三)荀子與宋子關系的新觀點

 

荀子與宋子間的關系是一個饒風趣味的先秦思惟史話題。在通行本《荀子》中,人們可以看到荀子對宋子的諸多批評。如批評宋子“見侮不辱”[18],“人之情欲寡”[19]的學說,認為“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20],并將其與墨子相提并論,嚴厲批評道,“不知壹全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年夜儉約而包養情婦僈差等,曾缺乏以容辨異、縣君臣;但是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墨翟、宋钘也。”[21]另,荀子還嚴肅斥責道,“今子宋子嚴但是好說,聚人徒,立師學,成文曲,但是說難免于以致治為至亂也,豈不過甚矣哉!”[22]由此觀之,荀子與宋子似乎勢同水火,決不相侔。

 

出人意料的是,郭沫若進行了逆向思維,認為荀子雖然駁斥宋钘“見侮不辱”與“情欲寡淺”之說,但其“心術”見解卻深受宋钘影響,并根據《荀子》一書細節所流露出來的蛛絲馬跡進行了公道性推測:“荀子自己在初年年夜約也師事過他,否則不會在包養網心得宋子之上更冠以‘子’的。”[23]宋子即宋钘,在《孟子》一包養價格ptt書中稱宋牼,孟子稱之為“師長教師”,包養網比較《莊子》書中稱“宋榮子”。宋子與孟子、莊子屬同時代人,而年齡略長,后其進進稷下學宮,能夠在此時荀子曾師事過他。郭沫若此說有其公道之處。郭沫若又指出了荀子在批評長期包養宋子時所運用的義榮、勢榮、義辱、勢辱之說實是從孟子天爵、人爵之說演變而來。此說一會兒貫通了孟子、荀子與宋子三人間的關系:孟荀間能夠有思惟層面的傳承,荀宋間能夠有事實層面的師事。    

 

不止于此,郭沫若考核《荀子·解蔽》宗旨,認為是荀子對宋钘“別宥”理論的發揮:“‘虛壹而靜’之說采自《管子》的《心術》、《內業》諸篇,這些都是宋榮子的遺著(余別有說)。”[24]《荀子·正名》所發揮的不過是“不為茍察”,“無益于全國者,明之不如已也”的主張[25]。荀子非斗的觀點和宋钘的救斗有因應之處,應該是荀子的藍本。[26]這般這般,便搞清了宋钘學說是荀子思惟的主要來源之一。

 包養心得

此外,郭沫若反對荀子的循環論,而欣賞其承認變化的觀點,指出其反對科學、揚棄占筮以及“戡天”觀點的進步性,而對荀子延續“神道設教”這一儒家惰性特征,后來竟成為愚平易近的手腕等,則進行了批評。

 

三、對當今荀子研討的學術啟迪

 

郭沫若荀子研討廣泛涉獵到荀子思惟的各個層面,結果豐碩,對于推動近代荀子研討作出了獨特貢獻。由于郭沫若荀包養價格子研討中強烈的問題意識,加之其學術研討中獨特的浪漫主義氣息,其思惟視域也往往超脫傳統窠臼,帶來線人一新的學術結果。其研討結果的可拓展性極強,甚至帶有猜測性的語氣也能給予古人諸多啟發。沿著郭沫若開辟的研討之路,哪怕多走一小步,能夠會使荀子研討邁出一年夜步。

 

(一)弓荀學派中的子弓是誰

 

郭沫若的荀子研討從探討《周易》開始,研討起點很高,一開始便錨定了一個嚴重學術問題,即荀子與《周易》的關系畢竟為何。由此,他展開了《周易》與荀子研討雙向促進包養網VIP的思包養違法惟歷程。

 

思孟學派與弓荀學派彼此對立,但是兩個學派均導源于孔子。這是學術界廣泛認同的觀點。但是弓荀學派之“弓”究竟是誰,尚存爭議。郭沫若《中國現代社會研討》書下補注認為,“《易經》出于馯臂子弓。《易傳》多出于荀子門人之甜心寶貝包養網手。《易傳》中的‘子曰’的‘子’,能夠就是荀子。”[27] 此一論斷實將《周易》經、傳間的關系買通、統合起來,將其認為是弓荀學派的作品。郭沫若認為,荀子是先秦論到《周易》的獨一儒者。這樣的論斷對于切進研討荀子的師傳關系無疑很是有利。這般一來,荀子《非相》《非十二子》《儒效》中提到的子弓是誰就有了明確謎底。唐代楊倞、清代俞樾均認為子弓是仲弓。近代的康有為也認為,“子弓即仲弓”,“疑荀學出仲弓”[28]而在郭沫若看來,荀子所稱子弓并非孔門德性科的高弟仲弓,而是傳易的馯臂子弓。換言之,荀子學脈實可追溯到馯臂子弓,而證成弓荀學派。這一觀點可謂石破天驚,屬打壞成見舊說的主要論斷。    

 

郭沫若明確地表現,“照年月說來,他(荀子)能夠只是子弓的私淑門生。”[29]“《易傳》強半是出于他的門徒之手,因此《易傳》中的許多‘子曰’,應該就是荀子在說。”[30]又說,“荀子本是善言《易》的人,特別在這宇宙觀方面更顯明地表現著由子弓而來的道統。”[31]正基于此,郭沫若將子弓為誰的問題搞明白了,對于弓荀學派之成建功莫年夜焉。同時,此觀點接續并推進了汪中《荀卿子通論》中荀子傳《易》之說,徹底打破了學界以往認為荀子不言易、不傳易的觀點。

 

尤有進者,郭沫若將荀子的天道觀與周易聯系起來思慮,認為荀子“是頗以sd包養統一百家自命的人,又把儒道兩家的天道觀統一了起來。”[32]熔鑄儒道二家的天道觀與周易年夜有關系——“這種思惟和《易傳》,特別是《系辭傳》的思惟完整如出一范。”[33]郭沫若將荀子置于先秦天道演進中的主要一環,將其視為周易天道觀的一脈,可謂捉住了荀子思惟與周易相通的特質。

 

進一個步驟地,郭沫若得出了《易•系辭傳》作者當是荀後輩子的結論。再加之《荀子•堯問》最后一節對荀子的盛贊,使得郭沫若“懷疑作《系辭傳》的人就是跋《荀子》的那位隱者。即便兩者不是一人,而作《系辭傳》的人是荀卿門生,卻斷無可疑。”[34]郭沫若以其高度的直覺才能與豐富的想象力為學界的難題與公案得出了頗有事理的結論。當然,由于先秦思惟史的資料匱乏,使得郭沫若的良多結論離定讞還有相當距離,其觀點也未獲得學界的廣泛認可,但無疑地,他供給的是一個邏輯自洽的謎底。

 

(二)《呂氏年齡》與荀子的關系

 

《呂氏年齡》屬雜家,學界基礎無太年夜異議。而關于《呂氏年齡》與荀子的關系,卻鮮有論及。康有為較早指出,“后世師法之重,出于荀子,孟子無此義,《呂氏年齡》有之。”[35]可見,康氏只是指出師法之事實,而并未點明二書間的傳承關系。郭沫若則從呂不韋與荀子二人能夠的關系進手,指出:“呂不韋自己無論在趙的邯鄲或秦的咸陽,都有能夠親自見過荀子,甚至于可以說,他能夠還是荀子的門人”[36]。雖然郭沫若關于呂不韋與荀子師徒關系的猜測過于孟包養軟體浪和年夜膽,但若安身于《呂氏年齡》和《荀子》二書的內在關系,此說仍有必定事理。    

 

不成否認的是,《呂氏年齡》中的荀學因子歷歷可見。郭沫若從“雜家的祖宗”是荀子,某種水平上證明了《呂氏年齡》的荀學性質。他明確地說:“雜家代表《呂氏年齡》一書,事實上是以荀子思惟為此中心思惟。”[37]又云,“《呂氏年齡·尊師篇》亦有相類似之語[38],蓋出于荀門后學。”[39]這些論斷都將《呂氏年長期包養齡》與荀子間的關系朗顯出來。這對于進一個步驟深刻探討二者間的復雜關系供給了標的目的指引。

 

(三)荀子與科學的關系

 

與平易近國時代佈景相關聯,中國何故未能產生科學這一問題也納進到了當時學人的理論視野。郭沫若較早地指出了荀子與科學間的內在聯系。而當時的不少學人則否認二者存在關聯。如胡適認為,“荀卿的‘戡上帝義’,卻和晚世科學家的‘戡上帝義’年夜不雷同。荀卿只需裁制已成之物,以為人用,卻包養平台不耐煩作科學家‘思物而物之’的功夫。”[40]郭沫若則認為,“(官六合而役萬物)這和近代的科學精力頗能合拍,惋惜在中國卻沒有獲得它的正常的發育。”[41]他點出了荀子與科學精力“合拍”的一面,可謂真知灼見。先秦之后荀子思惟不斷沒落,及至唐宋之后成為后儒批評之重點素材,可謂中華文明發展史的一年夜遺憾。而中國之所以沒有發展出科學與重批評、重經驗、重邏輯、重天人之分的荀子思惟之不昌,即“沒有獲得它的正常的發育”,恐亦無法脫離干系。

 

此外,郭沫若還是儒馬台灣包養匯通的最早倡導者之一。早在1925年發表的《馬克思進文廟》一文中,他已經看到了儒家與馬克思主義匯通的能夠傾向,給明天研討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有機融會的學者以極年夜啟示。正若何中華傳授指出的那樣,“儒學的前現代性質,同馬克思主義的后現代文明取向之間,存在著否認之否認意義上的某種分歧性。”[42]雖然某種意義上的分歧性并不代表著理論的完善融通,更不料味著可以彼此代替,可是二者內在的契合性與可融通性恰是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順利在近代中國廣泛傳播的深層思惟基礎。    

 

結語

 

綜上,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看,郭沫若涉荀研討篇章為數不少,具有效力頗多、篇幅較年夜、結果豐碩的特點。因其荀子研討重要處于平易近國時期,故可歸屬于平易近國荀子研討之列,可謂樹起了平易近國荀學研討的一面旗幟。又由于其采用馬克思主義的研討方式,又使其研討較之一眾平易近國荀學研討者具有凸起的先鋒性與國民性,樹立起了以馬克思主義研討荀學的一個典範。郭沫若的荀包養甜心子研討建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對荀子進行了整全式的掌握與評價,基礎扎實、結果出色、結論多當。雖然在某些具體觀點上能夠存在可商議之處,但其研討的思緒與范式值得學者認真領會。尤其主要的是,其內蘊的不少天賦式論斷完整可以成為明天進一個步驟拓展荀子研討的基石。若對其相關論斷進行細刺探考與論證,由此可打開一片荀子研討的新六合。    

 

注釋:
[①] 楊勝寬傳授將郭沫若1943年8月寫成的《秦楚之際的儒者》一文視為涉荀研討的最早作品,掉之過晚。參見楊勝寬:《關于郭沫若評價荀子的幾個問題》,《郭沫若學刊》2011年第3期。江心力《20世紀後期的荀學研討》一書專辟第三章馬克思主義學者與荀學的現代詮釋,共分三節,分別概述了郭沫若、杜國庠、侯外廬三人的荀學研討。江心力認為,《〈周易〉之制作時代》一文是郭沫若荀學研討的開始。從郭沫若涉荀作品的時間甜心花園脈絡來看,此論公允。參見江心力:《20世紀後期的荀學研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書社,2005年,第185頁。
 
[②] 《楊寬史學講義六種》“收拾說明”中包養合約提到“《先秦史》講義為楊寬師長教師自編,供復旦年夜學學生上課應用,封面題有‘復旦年夜學歷史系中國現代史教研室  一九七八年蒲月’。”參見楊寬著.賈鵬濤收拾:《楊寬史學講義六種•收拾說明》,上海:上海國民出書社,2020年。
 
[③] “一字”,按郭沫若《荀子的批評》當為“一家”。
 
[④] 楊寬著.賈鵬濤收拾:《楊寬史學講義六種》,上海:上海國民出書社,2020年,第248頁。
 
[⑤]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蜥蜴的殘夢——改版書后》,《郭沫若選集》(歷史編)第3卷,北京:國民出書社,1984年,第77頁。
 
[⑥] 郭沫若:《十批評書·荀子的批評》,《郭沫若選集》(歷史編)第2卷,北京:國民出書社,1982年,第478頁。
 
[⑦] 郭沫若:《史學論集·中國文明之傳統精力》,《郭沫若選集》(歷史編)第3包養犯法嗎卷,北京:國民出書社,1984年,第259頁。
 
[⑧] 郭沫若:《青銅時代·之制作時代》,《郭沫若選集》(歷史編)第1卷,北京:國民出書社,1982年,第397頁。
 
[⑨] 姚海濤:《文明批評與理論熔鑄——荀子在齊魯文明合流中的感化》,《江南年夜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⑩] 郭沫若:《十批評書·荀子的批評》,第213頁。
 
[11] 郭沫若:《十批評書·荀子的批評》,第215頁。
 
[12] 郭沫若:《十批評書·荀子的批評》,第214頁。
 
[13] 郭沫若:《十批評書·荀子的批評》,《郭沫若選集》(歷史編)第2卷,北京:國民出書社,1982年,第213頁。
 
[14] 郭沫若:《十批評書·孔墨的批評》,第79頁。
 
[15] 郭沫若:《十批評書·后記——我怎樣寫和》,第482頁。
 
[1台灣包養網6] 郭沫若:《青銅時代·后記》,第615頁。
 
[17] 郭沫若:《十批評書·荀子的批評》,第225頁。
 
[18]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333頁。
 
[19] 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35頁。
 
[20] 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12頁。
 
[21] 王先謙:《荀子集解》,第91-92頁。
 
[22] 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36頁。
 
[23] 郭沫若:《青銅時代·宋钘尹文遺著考》,第548-549頁。
 
[24] 郭沫若:《十批評書·儒家八派的批評》,第139頁。
 
[25] 郭沫若:《青銅時代·宋钘尹文遺著考》,第549頁。
 
[26] 郭沫若:《十批評書·荀子的批評》,第235頁。
 
[27] 郭沫若:《中國現代社會研討·時代的社會生涯》,第68頁。在《先秦天道觀》一文中,郭沫若則將“子曰”的范圍進一個步驟擴年夜,認為是“荀子曰”或“子弓曰”,并不是孔子。這一觀點,無疑對于推進弓荀學派之成立,又有貢獻。參見郭沫若:《青銅時代·先秦天道觀之進展》,第375頁。在《之制作時代》一文中,郭沫若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討,認定子弓并非仲弓,而是馯臂子弓。郭沫若:《青銅時代·《周易》之制作時代》,第391-394頁。
 
[28] 康有為著.樓宇烈收拾:《萬木草堂口說》,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92頁。
 
[29] 郭沫若:《十批評書·荀子的批評》,第213-214頁。
 
[30] 郭沫若:《十批評書·儒家八派的批評》,第152頁。
 
[31] 郭沫若:《十批評書·荀子的批評》,第215頁。
 
[32] 郭沫若:《青銅時代·先秦天道觀之進展》,第371頁。
 
[33] 郭沫若:《青銅時代·先秦天道觀之進展》,第372頁。
 
[34包養妹] 郭沫若:《青銅時代·先秦天道觀之進展》,第374頁。
 
[35] 康有為著.樓宇烈收拾:《萬木草堂口說》,第196頁。
 
[36] 郭沫若:《十批評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評》,第426-427頁。
 
[37] 郭沫若:《十批評書·荀子的批評》,第250頁。
 
[38] 郭沫若所指《呂氏年齡》與《荀子》“相類似之語”查證如下。《荀子·粗略》:“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朝士年夜夫遇諸涂不與言。”參見王先謙:《荀子集解》,第489-490頁。《呂氏年齡·尊師》:“正人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亮。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變節之人,賢主弗內之于朝,正人不與結交。”參見許維遹:《呂氏年齡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79頁。
 
[39] 郭沫若:《十批評書·荀子的批評》,第228頁。
 
[40] 胡適:《中國哲學史年夜綱》,北京:包養意思中華書局,2018年,第233頁包養網評價
 
[41] 郭沫若:《十批評書·荀子的批評》,第216頁。
 
[42] 何中華:《馬克思與孔夫子:一個歷史的相遇》,北京: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2021年,第33頁。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